在唐朝的天宝年间,由高句丽出身的高仙芝将军经历激烈的连云堡战役后,带来了一个震撼的变革:陆续有来自拂林(即大秦或东罗马)和大食(阿拉伯)等七十二个国家的人,纷纷向大唐朝臣服。这些国家尽管在政治体制上可能并不完善,但他们的到来数量之巨大令人意外。无论“朝贡”为何种形式,这一现象都不影响交往国数量的庞大。在这样的潮流中,不仅官方的朝贡使团抵达中国,也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度的外国人口带着各自的目的与动机来到这里,这使得唐朝的都城长安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异国风情”。
1. 从昆仑奴到新罗婢
大唐帝国仿佛是一个汇聚世界各地人们的盛会,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自由交往;这里不仅是人种多样性的展示场,更是文化交流的场域。从西域而来的波斯人、粟特人,更有来自遥远海域的黑皮肤昆仑奴,他们的到来丰富了长安的文化景观。张籍的著名诗作《昆仑儿》生动地记录了这一现象:“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文中展现了黑人的存在及其与汉地的交流。当时由于山东地区的藩镇与海盗的关系,唐朝以支持新罗请求的名义,要求其派兵,因此新罗派出了三万甲兵来援助。这样的外国奴隶现象并非唐朝独有,但与先前的王朝相比,其数量却显得尤为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风潮追求“异国情趣”。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人种构成的丰富多样。走入大唐帝国的人中,有不少是被迫者,如亡国或被俘的个体,然而也有许多人是出于自愿,满怀个人理想来到这个国度,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帝国”和“开放的社会”。
展开剩余48%2. 外国人在唐朝也能做高官
在肃宗时期,康谦通过宾贡科考试进入朝廷,最终升至鸿胪卿;而李彦则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得到汴州刺史和宣武节度使卢钧的推荐而获提拔,次年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进士科。这条发展轨迹与一般的外国人通过宾贡科的常规经历截然不同,显示了唐朝对于外籍人士在官职上给予的重视与培养。
3. 唐朝的留学生
这一现象中,相对引人注目的是,大多数通过宾贡科及格的新罗留学生,他们大多是在新罗国内主流的排挤下到达唐朝,甚至在新罗的后期,出路全被截断。对于这部分新罗人来说,前往大唐求学不仅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亦是在自己祖国无法追求梦想的情况下,能在唐朝实现那些理想的唯一途径。
4. 唐朝的“质子外交”
从某种程度上看,唐代宿卫学生与旧时中国利用“人质”交换的质子方式截然不同。宿卫学生可以被视为唐代特有制度的体现,它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的要素。值得思考的是,宿卫学生所承载的“质子外交”在后来的宋代逐渐演变为“岁币外交”,而唐代的宿卫学生则生动体现了大唐帝国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深度。
(正文完)
如您对于历史方面的话题或观点感兴趣,欢迎随时私聊交流,或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进行回复。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炒股配资学习-低息股票配资-南宁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