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7月末的那场极端降雨已过去多日,但雨季仍未结束,北京北部山区仍不时迎来降雨。受灾村落房屋安全评估紧张推进,在“安全”这一底线没有筑牢之前,返家暂不能完全实现,于是安置点就成了受灾群众的“家”。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探访北京怀柔、密云等受灾地区安置点时发现,这个“家”虽然“临时”却温情满满。安置点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忙碌在群众身边,全力做好各项生活保障。安全、有序、温暖成为此次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鲜明注脚。
精心服务打造暖心“家”
8月8日清晨,密云区石城镇又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山脚下的石城镇中心小学内却传出八段锦舒缓的音乐声。因受灾被临时安置在这里的多位老人,正在区体育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缓缓抬手、转身,神情专注。
走进学校宿舍楼,京东大鼓的悠扬曲调在楼中回荡。记者循着曲声走进活动室,只见密云区残疾人联合会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在表演,几名喜好传统戏曲的村民围坐一旁,饶有兴致地跟着哼唱。二楼教室则是孩子们的“领地”,团市委社区青年汇的志愿者和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埋头于美术刮刀和颜料之间。
这样的温暖画面随处可见。
据了解,此次汛情中,密云区石城镇是最早受灾的区域之一,而石城镇中心小学是全镇启动最早、安置人员最多的一处安置点。7月27日8时,学校周边4个自然村的100多名村民就被紧急转运到了这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还有多名儿童和残疾人。如何照料好这些村民的生活,同时安抚好他们的情绪?重担落在了“点长”崔迪和她的团队肩上。
崔迪是石城镇副镇长,她告诉记者,自从安置点启动后,她几乎就没离开过这里。从每天的巡查开始,她会认真记录村民们的各类需求,及时召开安置点小组会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并明确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任务,然后再逐一督促落实。
每天三四万步的记录,与工作人员口中“感觉在哪儿都能看到崔镇长忙碌的身影”,相互印证着她的忙碌。在崔迪不离手的红色笔记本中,记者看到,短短几天她已经记满了多半本,里面全是村民的各类需求及待办事项。
在这里,与崔迪并肩作战的还有石城镇的干部、石城镇中心小学提前结束暑假回归的教职员工、区内相关部门的定点支援人员,以及来自多方的志愿者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安置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了解,密云区安置点启用后,除了做好用餐用水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定期消杀等工作外,还关注到安置点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文体活动等方面,不断进行改善、提升。
在密云区另一安置点太师庄中学,“浩天救援队”的20多名志愿者承担起了饮食保障的任务。他们支起大锅灶,每天采买新鲜蔬菜,为暂时安置在这里的300多位村民烹制一日三餐。
“我们这里老人多,他们知道我们牙口不好,特意把饭蒸得软乎一些,而且每顿都有菜有肉,比我在家里吃得都好。”村民王阿姨和她的伙伴们对这里的餐食非常满意。午饭后,在等待宿舍消杀期间,安置点还给村民们安排了电影、棋牌等活动。
暮色中的大城子中学安置点,也重现了儿时“露天电影”的温馨画面,将那些被雨水冲散的日子,重新缝补出了温度。
细化保障全力“托稳底”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全力为安置点村民营造“家”的氛围背后,是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工作机制以及精细化的制度保障。
在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的临时党支部办公室,副校长郭建华手指着一块画着“安置点服务群众图”的黑板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用红、黄、蓝三色对不同房间进行了标注,蓝色代表孩子,黄色是高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人员,红色标注了人数和家庭关系。其中标了星号的房间说明其中有需要特别关照的村民。有了这张图,我们开展工作就能够更加精准。”
在办公桌上,几本厚厚的册子整齐摆放。其中,安置点物资管理台账、矛盾排查和特殊需求台账、心理疏导和精神文化活动台账等各类台账划分得非常清晰,一目了然。《安置点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已成为安置点运转的基础性文件。
“为了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我们成立了由镇村干部、学校老师、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一办十一组’工作体系,涵盖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精神关怀等方方面面。”郭建华说,安置点同步建立了“十个制度、一个预案、五本台账”保障机制,确保工作人员迅速响应,满足群众需求。
崔迪介绍,安置点成立时就同步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将村民中的党员也吸纳进来,下设6个党小组。连日来,16名党员始终冲锋在为村民服务的最前沿。
患难与共政法干警驰援
8月12日,怀柔区琉璃庙镇的最后一批受灾村民踏上了返乡归程。随着受灾村民陆续回家,在怀柔区各安置点支援多日的政法干警们也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岗位。短暂的“患难与共”中,政法队伍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身影,也被受灾群众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在怀柔区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怀柔区人民法院和区人民检察院的干警曾驰援在此,协助转移群众、发放物资、安抚情绪……
在安置点忙碌的日子,怀柔区法院汤河口法庭副庭长周科记忆犹新。早上5点,他便会动身前往安置点,与院里其他20多名干警一起,为群众提供餐食分发、情绪疏导、法律咨询等服务。面对上千人的饮食需求,服务绝非简单的“大锅饭”。干警们主动对接相关负责人,建立需求清单。有的村民不要米饭、有的孩子有忌口等等,他们都细致记录,动态调整餐食数量与搭配,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个性化需求。
“村民家里已经受灾了,来到安置点,我们一定要让乡亲们吃上可口的饭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周科说。
民警、工作人员和村民一起搬运物资。徐伟伦 摄
在安置点支援虽然忙碌,但也有意外收获。“我认得你们,今年5月你们还去村里给我们普过法。”一名姓池的大妈认出了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浑身是汗的周科露出了笑容。
同样,怀柔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袁明让安置点的群众倍感亲切。曾任琉璃庙司法所所长多年的他,洪灾发生后主动请缨到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设立了调解工作站,开展法律服务和矛盾化解工作。他还发挥自己“人头熟、经验足”的优势,配合安置点工作人员共同安抚群众情绪。“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大家,直到大家安全回家”的承诺,也成为安置点村民们心中有力的支撑。
记者了解到,灾情发生后,北京市公安局怀柔分局迅速行动起来,全力协助全区100余个村的受灾群众安全转移到各个安置点,并组织警力维护安置点及周边秩序。在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雁栖派出所3位民警现场执勤,面对面解决群众各类求助。随着受灾区域逐渐具备返乡条件,公安机关又投入到配合开展安置群众返村工作中。
目前,怀柔区、密云区扎实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作,全力推进受损房屋安全鉴定,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设施大棚……随着这些保障工作的稳步落实和安全条件的综合研判达标,安置点的居民们也将带着在安置点收获的温暖返回自己的家园。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黄洁 徐伟伦 成雪
淘配网-炒股配资学习-低息股票配资-南宁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