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已经了解,半岛北方的电力短缺问题相当严重,甚至有游客反映,在当地最豪华的酒店也会出现停电的情况,这样的现象生动地展示了该地区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更有一张由NASA发布的夜间灯光卫星图,清晰地展示了该国夜晚黑暗的面貌,直观地揭示了他们电力短缺的状况。
然而,这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其储量高达150亿吨,尽管这一数字远不如中国的煤炭大省山西,但至少足以满足本国发电所需。另外,朝鲜的水资源也较为丰富,鸭绿江、图们江、大同江等多条河流为水力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既不缺煤炭,又不缺水源的国家,连最基本的民生电力都无法保证呢?
展开剩余85%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得从半岛北方的经济发展规划谈起。朝鲜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推动轻工业与农业发展”的经济路线。在这一大背景下,电力、冶金、煤炭和铁路运输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四大先行部门,电力产业理应早已被规划并投入建设,且国家丰富的水力和煤炭资源本应为电力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中苏的帮助下,朝鲜开始实施“电力建设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电力设施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朝鲜着力恢复了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的鸭绿江水系及其相关水电站,并新建了一些水电站。到1960年前,这一工作基本完成,鸭绿江水系的发电量从1953年的10亿度跃升至70亿度以上,占到了全国电力发电总量的96%,此时水力发电几乎占据了全国电力生产的主导地位。
第二步是“水电和火电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960至1980年间,朝鲜开始进一步开发图们江、大同江等水系,持续加强水电设施建设的同时,着手建设火力发电厂。目的在于平衡水力发电的季节性波动,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朝鲜在这一时期先后建设了平壤、北仓、清川江等大型火力发电厂,同时建成了太平湾、老虎哨、云峰、泰川、渭原、大同江等水电站。许多火电厂是苏联援建的,而水电站则主要由中国进行设计和建造。
第三步是“火力发电优先发展阶段”。这一决策源于水力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事实,而火力发电则相对稳定,加上朝鲜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火电成为了发展的重点。到1980年,朝鲜的电力总产量达到211亿度,其中火力发电占据了50%,在电力生产结构上取得了显著改善,并计划在1986年将火力发电的比重提高至68%。这一阶段,朝鲜的电力需求与依赖度持续增长,80%以上的货物运输依赖电力机车,钢铁和有色金属等重工业部门对电力的需求也极为庞大,甚至农田灌溉也需要大量电力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朝鲜就开始面临电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形成了“缺电国家”的标签。为何如此资源丰富且规划合理的国家,竟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会陷入如此困境?
第一个原因是石油能源体系的崩溃。朝鲜的经济体系长期依赖前苏联的廉价石油及经互会组织的支援,这使得他们对石油的依赖极为严重。冷战结束后,朝鲜失去了稳定的石油供应源,导致大量工业设备停摆,煤炭开采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导致电力生产骤然下降。虽然他们曾打算通过建立以煤为基础的化工体系来弥补这一缺口,但很快发现石油的骤减已无法短期内解决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影响。朝鲜长期依赖水力发电,但水力发电受季节性波动影响较大,而1990年代的洪灾更是对水电站的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创。多座水电站因此受到破坏,甚至一些煤矿也因洪水而停产。造成了连环打击,水电和火电的发电量大幅度下降,虽然后期采取了小型水力发电站的建设,但对于庞大的能源缺口而言,这些措施几乎是杯水车薪。
第三个原因是缺乏核心发电技术。虽然朝鲜在1960年代就开始了火力与水力发电的平衡发展,并在80年代提出火力发电优先的目标,但实际上,他们花费了30年时间,依然未能掌握火力发电的核心技术。到1980年代,火电优先的发展计划基本上未能实现,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发电设备与技术,最终仅建设了两座小型火电厂,装机容量只有36万千瓦。而相比之下,中国早在1972年就制造了国产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并投入使用。
第四个原因是资源分配问题。朝鲜的煤炭和水资源不仅用于电力生产,还在农村取暖、做饭及化肥工业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用水需求的增加,水力发电用水自然减少,导致电力供应进一步紧张。尤其是大同江水系,水力发电与农业、工业用水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与此同时,煤炭的需求也被多方分散,影响了电力生产所需的燃料供应。
最后,制裁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国际制裁,朝鲜难以参与全球贸易,许多现代技术无法引进,导致其电力生产技术停滞不前,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制裁使得朝鲜无法从外部获取先进的能源技术,电力缺乏依旧难以解决。
综上所述,朝鲜的电力短缺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石油供应的崩溃到自然灾害的冲击,再到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电力紧张的问题。尽管朝鲜提出了多种改善措施,如积极发展风力、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要想彻底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仍然需要在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做出巨大的调整与努力。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炒股配资学习-低息股票配资-南宁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